红彤彤的托尼

2018.9~2019.7 北京大学经济学院

初投稿 中国語学習1年半〜2年の実力とその記録 その2

テストが終わり、第2Qの終わりも見えてきたので、やっと2回目の投稿ができます。

以下、第2Qの中国語セミナーで私が書いた中国語作文です。

だいぶ書くのに慣れてきたので、第2Qでは長く、難しい内容に挑戦してみました。

 

6/14 韶光一去不再来

人生苦短,可是在所有时间当中,最难得的是高中生生活。我这样认为的背景里有一个问题。那就是,回顾过去,我们人类想做什么就去做什么是不是最好的选择?

以前,在我比现在更年轻的高中生时代,一开始我有一个梦想。那就是想当汽车的设计师。所以我早就决定了参加美术专门大学。不过,我还有另一个梦想。我尝试赌上高中生生活奋发有为去做一件事。那么,结果,我选的活动是打高中棒球。那时候,钱哦哦从来没参加过棒球队。但我觉得这是不重要的问题。我相信即使是一个外汉,只要谦虚地努力,就能成功。因为我非常喜欢打棒球。结果,这三年,我却落得一事无成。我跟一般人比起来,我显得什么都做不了。我没能做到能文能武的目标。因而感觉到懊丧不已,追悔莫及。可是,此一时,彼一时。那时候,我只是一个很年轻的臭小子而已。既然我现在专注于学好中文、经济学、尤其是中国经济,所以我得摸着石头过河,不要整天盯着别人,勇往直前,一直往前,就行。人生的路总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6/21 书到用时方恨少

上周日,我参加了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亚洲事务局举办的研究会。在这研究会里,以前担任这所机构亚洲局长的美国人讲解为参加者那个独特的宏观经济分析方法。然后住在某个京都酒店使用这个技巧直到深夜一边用英文讲话,一边用巴西的过去和将来五光十色的数据或是统计图表讨论巴西的经济,最后呢,被分为四个小组发表各组分析结果。

回顾这次难得的经验,我的感觉不尽兴。那是因为我怎么也跟不上其他参加者的思路。那也是理所当然啊,因为大多数人们是比我年纪更大的研究生。他们真的又聪明又能干,很值得借鉴,我自己惭愧不如他们,他们却给了我很强很珍贵的刺激。我尝试把这次教训形容为书到用时方恨少。不管什么领域我都只知道一点儿,这可不行,一定都要学会了才算数。我相信学习持之以恒终必有所成就。顺便说一句,也有的中国人参加了这研究会。他是一个从毕业南京大学以后来到日本在京都大学读书的中国留学生。我觉得最近到处都有一些中国人。对我来说,毋庸置疑,这是很高兴的事儿。

6/28 竹还是肉?

到汉语水平考试还剩下不到三个星期,堪称迫在眉睫。至少,为了把我的中文水平提升到在中国生活似乎没有障碍的程度,我把所剩无多的时间合理安排,利用的各种参考书和教科书急慌慌地学习中文。

这话说,上周日,在房间里我看完了一本书《食在广州》。这本书里讲了一个故事。就是那个名垂青史的苏东坡留下了东坡肉食谱的故事。我根本不知道这件事,但很感兴趣,所以我兴致勃勃地上网查一下。据有个主页说,古时候苏东坡写过一首诗《于潜僧绿筠轩》,在下面让我简介一次啊这边文章的细节。

可使食无肉  不可居无竹

无肉令人瘦  无竹令人俗

人瘦尚可肥  士俗不可医

旁人小此言  似高还似痴

若对此君仍大嚼  世间哪有扬州鹤

简要地解释一下最上面两句文章就是“即使我吃不到肉都没关系的,没什么大不了的。不过我绝不能住在没有竹林的地方。不吃肉人就越来越瘦,住在无竹的地方人就越来越俗。”也就是说,苏东坡以这首诗传达的教训就是这样的。文人不许忘记了天天生活中玩赏竹的风雅。跟尾了保持健康必须吃的肉相比,更重要的是维持精神需要的竹。

按传言说,中国人非常喜欢吃肉,吃肉就感到很幸福。可使从这首诗看出,对中国人来说,其实肉却还不如竹。我也说不上这个问题的真相是怎样,不管怎么样,我的感觉是中国人肯定少不了肉。

7/5面,你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现在,在日本有诸多五光十色的面。比如说,拉面,荞麦面,乌冬面,拌面等等。我个人总觉得日本人对面怀有满腔热情。面馆的老板们也不短开发出了新款的食谱,改善了味道,普通消费者也像疯狂的面迷一样,谋求更好的拉面或拌面什么的。

我对这种情况感到好奇怪。说实话,这种感觉来源于上次引用过的《食在广州》。在这本书里有破解面的传说和传闻的片段《面虫故事》。

阅读这本书自然产生了一个疑问,这就是“面,你到底是什么样的存在?”

按这本书的说话说,面拥有两个互相矛盾的故事。好的一面是说面就是因为面条很长所以能够带来某种好处。例如,在中国,我们祝愿人的生命如面一样长,于是有了在庆祝的时候吃面的习俗。

虽然如此,相反,面原来好像是穷人吃的食物。一般说,在学生街附近的卖面铺一直以来生意兴隆。自古以来,学生经常吃面的故事有相当古老的历史。格外有趣的是因为古时候没有自然升级的学年制度,所以如果考不过每三年只有一次的科举的话,学生只好继续吃面的东西。

7/12 不折不扣的新加坡

在我学中文的过程中,有很多让我目瞪口呆的发现。其中之一就是在亚洲地区,意料之外的是有些国家以中文为通用语。比如说,马来西亚,新加坡,然后中国,台湾,香港和澳门。令我大吃一惊的是竟然包括马来西亚和新加坡。那么,这次我要聚焦在这个国家新加坡上,滔滔不绝地讲解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新加坡人用华文?其中,我想引用在网络上遇见的关于新加坡视频《为什么要做新加坡华文视频?》

首先,新加坡片作为亚洲四小龙之首,多年来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始终在世界前列。据另外有人在百度知道的帖子说,新加坡配得上来形容就是,“天蓝蓝,水绿绿,满目青翠,遍地绿荫,花红叶绿,各种色彩的花儿,竞相开放在蓝天之下,碧野之中,让人感到置身于花海之中,心旷神怡”。然后,虽然在新加坡华人占据了百分之八十,但因为他们比较接受西方文化的影响,慢慢地他们就忘记了他们华人的根源。甚至很多年轻人都对自己的母语完全不感兴趣了。跟本来擅长英文的西方各国相比,新加坡自己也认同英文说得不好,为此饱受批评。再加上,同样也是如此,中文也说得不好,他们对这些已惯,习以为常。有些人甚至认为比起说中文,说英文更有格调一些。不过,即使是他们说的种种语言说得不好,对他们来说都无所谓。能够想到的原因好像他们作为跨国国家据点代表,他们失去的不只是他们华人的根源,还有他们的特点,和他们对自己的认识。因这样的背景而说某个语言说得很烂其实也不是什么稀奇的事儿。不管怎么样,他们时时放在心上的事儿是“不练习就不会进步,不愿意说就不会进步。也就是说,他们如同认为学多种语言练习多种语言愿意说多种语言其实才是很酷的。”这种想法在我看来是令人羡慕的,值得当做好榜样。

顺便一提呢,我想提一个很幽默的话题,就是《新加坡人竟然开不起车?真不是开玩笑的。》是的,原来是这样的。在新加坡,他们曾经说,“养一辆车不如养三个老婆。”新加坡的车似乎是全世界最贵的。不仅如此,办理车子的手续更贵!在新加坡开车,必须拥有一张拥车证。想要得到这张拥车证不是那么容易的,一张票就要近大约三千万人民币。哪个难以置信!

7/19 珍贵的朋友们

学一门知识的办法数不胜数,让人左右为难。这不仅限于在大学学习的种种学问,也适用于学习一门语言,说到我学中文的过程,我也经历过一个一个地不断探索最适合我的学习方法。太多人对我提出了建议,可使,横不是,竖不是,反而把我弄得无所适从。

话说回来呢,我终于可以把汉语水平考试系列告一段落,应该暂时停止了刻苦地学中文的时光。往事不堪回首,我认为最好的学中文方式可谓是在油管上天天看中文视频。反过来说,从我一直承蒙照顾的高桥老师借用北大出版社的教科书练HSK考试真的枯燥无味,令人感到百无聊赖。可是那时候,我时时马上打开微信朋友圈。微信朋友圈指的是腾讯开发的微信上一个社交功能。到目前为止我已添加过的朋友一共有二十九位,其中,中国人,台湾人一共有十七位。

于是,作为学中文的记录我往往留下了有关中文或者中国的帖子。帖子发出以后,很快就在朋友圈的朋友们对我发出的内容有了反应,点个赞或者给我温馨的支持和鼓励。有时候,例如杨先生会给我掰开揉碎地解释一句话的意思。

总而言之,微信朋友圈让我想到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对我来说人间少有,世上无双。我估计有点而夸张,不过,横竖这个应用程序是对我来说不可或缺的。朋友留下的每一句话都有说服力,给我打气,让我感到刻骨铭心的。

7/26 现在最值得去留学的国家是哪国?

我最近刚开始冥思苦想我读完了在北大一年左右的交换留学以后,要想做什么?这道难题绕在我脑子里,还在绞尽脑汁地来考虑而无法解决。于是,我去了高桥老师研究室。我还给他我我借的教科书顺便问一下我自己将来的发展方向。

至今为止,我烦恼着应不应该去欧洲留学还是去其他以英语为通用语的国家。既然是我急应决定了去北大读书一年左右,去欧洲专门用英语学习交流也许是虚无缥缈(不太现实)的事儿。不过仔细一想,在硕士课程过程中,我会又一年在海外大学读书。那时候,在我的眼里,也有两个选项:比利时天主教鲁汶大学活着中国上海复旦大学。高桥老师回答说:当然那得看将来想做什么事儿。可是,神户大学的思想是比较守旧的,老师们也是如此,校内设施也是如此。所以,大多数学生几乎接受着不好的影响。现在,除了还是旧态依然的日本高校,亚洲各个大学的水平与欧美的也已经不相上下。

他先建议我首先应该认定将来想做的职业核领域,然后凡事你认准的事儿,才能容易办成。毕竟是他是语言专家,难怪他那样回答。有道理。可是毫无疑问亚洲大学比欧美的更活泼,朝气蓬勃,让我感动得都要起鸡皮疙瘩了。我听完了高桥老师的话以后,我想起来最合适我的一句话: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8/2 “差”和“异”的差异

上周一,有个经济学研究学科教授,在最后颗粒告诉我虽然“差异”这个字是差和异构成的,但这两个字的语义可谓是根本不一样的,他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

仔细一听,我才懂了。“差”意味着量的区别,相反,“异”却是本质的区别。换个角度说,“差”就是即使是本质截然不同的事儿,人类都能够填补。具体来讲,这个“差”实际上包括二十世纪开始以后美国依然继续自告奋勇地提倡的民主主义和人权的概念。这些概念一般认为是优点比缺点更多一点儿,而且是是普世的。相反,“异”就是不管人们有多大的区别,也不管这些人们多么努力地试图填补那些不同的地方,所有人都永远不可能填满的事儿。比如说,各个国家民众独一无二的先天才能和想法。

基于那种思想观点,我想到了应用于中国的经济政策和外交政策。那些是中国从改革开放开始以后到前几年的将近四十年左右之间,由于一直强调本国和欧美国家的“差”,中国才能尽量填补这个实力差距。不过,近来中国刚开始走新路,就是强调先天拥有的本质差距所谓“异”。这好像相当于把那种不同性质的软实力适用于经济力量和军事力量等等的硬实力,已拥有特色的思想和举动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建筑独特的价值观和地位。这让我感觉到这个差异分为差和异的想法几乎是中肯的,有说服力的。